一页泰北︰美斯乐

离开烦嚣的曼谷,十多个小时的巴士把我带到了泰北。此行主要的目的地是位于清莱省的美斯乐,一条在山上的小村,住着泰北孤军及其后裔。尤记得最初是被罗大佑的《亚细亚的孤儿》这首歌曲所触动,于是翻开那一页属于泰北孤军的历史,读过柏杨化名为邓克保的《异域》,朱延平在后来执导的同名电影和《无国籍公民》,一直念兹在兹,趁着来泰国的机会,便决心要跑来这里看一看,尝试填补自身那对于历史的无知。

来到美斯乐的第二天,星期日。中午时分走到附近的蒋家寨村,同行有一位日本女子,在居住的旅店里认识,我们被一位阿卡族的老奶奶热情地招呼一起吃午饭,这条乡村除了华人外,同时住着一些少数民族,有时候他们会通婚。后来走到了当地的一所中文学校,兴华中学,是当年孤军部队所创立。学校的璧报板上展示着中泰关系的描述,中国那一边的国旗是中华民国。在我向日本女子翻译的时候,刚好遇见这所学校的校长,还有其他泰北中文学校的人员,校长邀请我们到会客室,竟然有卡啦OK的设备,就这样跟一班中年男人唱起K上来。晚上跟他们一起吃晚餐,和校长谈了很久,他是孤军的后裔,属于第二代,生于缅甸,几岁的时候随着父辈迁移至此,与很多的孤军后裔一样,他长大后跑到台湾生活了二十年,也于该地成家立室。最后却因为董事长的相邀,回来美斯乐担任这里的校长,一当就八年。他还告诉我,在柏杨于八十年代采访这里的时候,他曾担任助手一职。

整个美斯乐,仿佛都离不开泰北孤军的这段历史。在这条乡村,设立了一所泰北义民文史馆,这座文史馆只有三个展馆,一个是介绍孤军及展示在那些年间曾经历过的战役,一个是宣扬中华救助总会在整个泰北所带来的捐助,最后是在正中间的纪念堂,设置阵亡军人的灵位,墙上写着「精忠报国」四个大字,我这个对于国家概念并无甚感情的人,还是被震撼了一下。被国家所遗弃的一群,靠着自己而生存于异国,对于中国的感情仍然是剪不断,如今他们的下一代都被成了泰国的公民,可是中文学校的存在使我隐隐明了那种对于中华文化的坚执,所谓不忘本的精神大抵可以由此展现。文史馆于我实在很一般,没有让我对于这段过去有更多及深刻的了解,但心底里其实明白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,我在「荣民之家」所遇上的一位老军人,便跟我说这座文史馆的重要,在于让他们的下一代知悉这一段逐渐被人淡忘的历史,还有曾流过的血泪。

荣民之家,是退伍伤兵所居住的一个小社区,大约有十多户人家。有一天我独个走上去,在走回头路的时候竟然因为被狗吠而得以与其中一户的屋主聊天,主要是他在讲,我在听。六十岁的莫大哥,也是孤军的第二代,七十年代那几场泰国政府任孤军去攻打苗共及泰共的战役,当年十几岁的他也参与在其中,还因为踩中地雷而失去了腿,他向我展示他的义肢,还有手臂上中弹的痕迹。听他说当年部队吸毒盛行,那是为了出战时的壮胆,后来慢慢成了恶习。莫大哥因为信了基督而戒毒,还改变了他很多的人生观。荣民之家是当年中华救助总会的其中一个项目,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当年因战而残废的士兵。
trust钱包官网下载